程开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工作总结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日期:2025-01-10 16:43:51  浏览量:0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工作紧密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教研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以下是对本学期教研工作的全面总结: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道德与法治教研工作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本学科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与自我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助力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深入研读教材,精准把握课程内涵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为确保教师吃透教材,本学期组织了多次教材研读活动。各年级备课组教师围坐一起,逐章逐节剖析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点背后蕴含的德育价值与法治精神。例如在五年级教材中涉及到 “公共生活靠大家” 这一单元,教师们通过研讨明确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社区生活、公共场所秩序维护等实例入手,理解公共生活规则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通过这样深入的研读,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准定位教学目标,避免单纯知识传授,而是将品德塑造与法治启蒙有机融入教学环节。

(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们积极运用多媒体资源、角色扮演、实地观察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在低年级课堂上,讲述 “我爱我家” 主题时,教师播放温馨的家庭生活短视频,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孩子们纷纷踊跃分享自己家中的趣事,课堂氛围热烈;高年级学习 “宪法是根本大法” 时,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学生们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亲身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深刻理解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

(三)强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上,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小组合作、发言表现等,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课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全面考量学生在知识掌握、品德行为、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表现。

通过以上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本学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成效显著。学生在品德修养、法治意识、社会参与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校园内文明之风盛行,学生们能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规范自身言行,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展现出新时代小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一)培训学习促成长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线上线下培训活动,聆听专家讲座,学习前沿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如参加新教材培训,专家对教材编写意图、体系结构、实施建议的深入解读,让教师们拨云见日,明晰教学方向;线上观摩优质课例展示,学习同行巧妙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驾驭技巧,汲取教学智慧,为自身教学注入新活力。

(二)研讨交流共进步

校内定期开展教研沙龙活动,教师们围绕教学困惑、教学创新点畅所欲言。在一次关于 “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准则” 的研讨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了家校合作引导监督、设立班级道德榜样等实用方法,年轻教师则提出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拓展教育空间的新思路,思想的碰撞让大家受益匪浅。同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总结经验教训,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本学期多位教师的教学论文在区、校论文评选中获奖。

(三)教师主要获奖

课题:

陈晓兰老师在“吴江区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专项课题立项:《榜样教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感共鸣的实践研究》

论文:

陈晓兰老师的《体验式教学:助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致的有效途径》在2024年吴江区“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课堂建设研究征文评选一等奖

顾佳燕老师的《学练评一致性——构建高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探究》在2024年吴江区“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课堂建设研究征文评选三等奖

讲座、公开课:

陈晓兰老师在平陆县2024年中小学骨干教师赴苏州名师素能提升培训做讲座《榜样教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感共鸣的路径探索》

顾佳燕老师在2024年吴江区“基础教育精品课”选拔赛中参赛作品《平平安安回家来》获二等奖

基本功:

陈晓兰老师在苏州市2024年教师专题素养竞赛小学道德与法治组三等奖


回首本学期教研之路,虽有汗水但收获满满;展望下学期工作,我们满怀信心与期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的征程上,我们将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