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小学东校区二年级数学教师积极开展本学期“一人一课”教学活动,6位教师依次开课,同年级组老师共同听课并及时进行课后教学研讨活动。
王娟老师教学《加减法实际问题(2)》一课。出示主题图和题目条件之后,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随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利用学具圆片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等多种方法,找到解决方法。在随后的课堂作业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画图、数数、计算等方法,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堂环节清晰、紧凑,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学习氛围浓厚。
沈利明老师执教二年级 《7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沈利明老师在深入钻硏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中与7有关的话题,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顾燕萍老师开展了“一人一课”活动——《5的乘法口诀》,顾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能够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如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5。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编制方法,为后续学习其他乘法口诀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手指操、儿歌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较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陈可欣老师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受新知。教师以孩子们熟悉的玩具作为观察对象,引入课程,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很好地贴合了生活实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依据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达成度较高。陈老师设计了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观察并交流讨论、个人上台展示观察结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物体的多角度视图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动手操作和互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桑宇凡老师执教《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平行四边形是不同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边形,由于同学们见得比较少,因此这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比较,才能掌握它的特征,从而知道它的应用。所以,桑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时,桑老师在边动手边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直观感知认识平行四边形,在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中发现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本课的教学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其特点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会以此为依据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冯祺老师在成铠甲小学东校区二(12)班开展了一场数学的一人一课——“把物体平均分”。课堂上,教师通过巧妙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的教具操作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这堂公开课充分展示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活力与创新,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在听课与研讨过程中,教师们收获了不少的好意见、好方法,及时对自己的课堂做出反思和调整,逐步提高了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