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教育研究,提升学校品质
——吴江区程开甲小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科工作总结
吴江区程开甲小学始终坚持以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研保障和理论支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真正使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教师需要相结合,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不断适应学校优质办学、特色办学的需要。
一、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学校积极提倡“教学工作即课堂,教师即研究工作者”的理念,从年级组内的“一人一课”到”学校的“一课三磨”活动,从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教学研讨到学校层面的“一课三磨”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改进,在一次次教研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校本教研促进教学研究。“一课三磨”后教师们所写的教学反思,是在校本教研中促进常规教学的规范,也使校本教研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真正让教师进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工作境界。
二、增强教师研究意识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为了能不断开阔眼界,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区、市、省级的听课、培训活动,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回来后及时总结写成学习心得,供全校教师学习。有了这样的氛围,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老师们自觉地把教育科研看作是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
1.自主读书。暑假,教师开展自主读书活动,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体会。本学期开学初,学校还和盛泽一中开展了联谊读书交流活动,推选出对教育教学有独特见解的老师参加全校性的阅读交流。阅读的种子就是这样埋在每位老师的心里。本学期,五年内青年教师开展“书香漫源”读写交流活动,分学科,每月一次活动。围绕本学期阅读主题,开展实践研究,构思论文写作框架,及时总结经验。每组的导师,对教师的阅读摘抄做出评价,对论文构思提出修改建议。
2.一文三改。每个教师一学期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作为“代表作”。学校教科室对老师们上交的论文进行选拔,挑选优秀的论文在学校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的分组指导下,对论文的内容、选题等进行第一轮的修改;通过学校聘请第二轮、第三轮的专家来校辅导,指导教师对论文的立意、结构等做第二次、第三次修改。就是在这样反复“磨”文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写作能力与研究的敏感意识。2023年3月,金洁萍的《积极的言语实践:以表达为主线的单元任务》和于毓青的《循证:构建数学教学的有序路径》获全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比特等奖;时坤的《基于学科本质的小学数学跨学科实践活动》和鲍佳怡的《校园研学: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获“教海探航”二等奖;金洁萍的《解构˙内联˙统整:以表达为主线的单元任务化设计》和鲍佳怡的《校园研学: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获2023年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另外有46位老师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全校市级以上论文覆盖率为29.87 % 。
3.教育随笔。为了让教师在教研路上不停步,本学期对45周岁以下的教师开展每月“教育笔记”写作活动,目的是让教师过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生活,促进养成思考的习惯,提升主动成长的意愿。“教育随笔”是让教师每月对自己一个月的教育教学生活进行回顾、反思,及时记录下自己从中发现的问题、需要改进的措施;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好的举措、宝贵的经验,以文字的形式积累下来。“教学随笔”记录的内容多样化:读书笔记、教学后记、备课心得、教材解读、班级活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听课随感、学习心得等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困惑的都可以写。每月由科教处考核并推荐阅读优秀的“教育随笔”,印发每月一期的优秀“教育随笔”,供大家学习。由此,让老师们慢慢认识自己的特长和在岗位工作中的优劣势;发现自己主要存在的工作问题,慢慢形成观察、思考的主题,为自主研究做好积累和铺垫。
三、坚持教科研融一体
1.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成长。学校在薛法根校长的引领下,坚持课题研究以“学校为现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坚持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带动教师的反思与经验的积累,促进教育教学研究,在提出问题、于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教研和科研的专业整合,也使学校的教研与科研更有成效。每个学期,教师都能围绕申报的区级以上课题和学校微课题展开研究。教科室对老师们的课题实行制度化管理:学期初、学期末提醒老师们完成课题研究计划和总结,每月提醒老师们按时完成课题研究活动记录,通过月查、反馈,引领老师们实实在在做科研,在科研中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把日常教学活动的反思、学校教学研讨活动、教师读书与写作、教师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教研活动汇集于科研的形式,用课题展现其最终的学习成果和研究成果。
2.反复指导,“磨”出有质量的课题。本学年,学校教师在研课题有3个市级课题、28个吴江区第九批双学年课题全部结题,42位老师立项吴江区第十批学年课题。在课题申报准备中,9月底,教科室主任对预申报课题的老师做了专题培训,对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名称提出了修改建议,又对老师们上交的课题申报表和评审书一一阅读并提出修改建议,反反复复地修改,使更多老师能规范、合理地撰写课题申报方案。
四、校刊、简报彰显风采
1.校刊有特色。自2018年学校创办了校刊——《盛川教育》,每学期教科室按时出版2期校刊,本学期出刊的为教师版和德育版。每一期的校刊,学校教科室精心确定栏目与板块内容,从教师文章的选用、修改、编稿、审稿,教科部门认真、严谨地做好编辑工作,呈现一份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的读物,让校刊成为推进学校新举措与新思路的平台和纽带,成为师生理性与感性,智慧与情感交流的舞台。
2.简报展风采。学校每学期做两期教科研简报,将学校开展的教科条线的培训、活动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以照片定格画面,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展现学校扎扎实实做科研,真正让科研落地,在学校教科部门的引领下,让每一位老师都自觉参与到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中,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五、展望2024,我们将做得更好
2024年,学校教科部门将重点抓好课题研究工作。本次立项吴江区第十批双学年课题的老师,有很多都是年轻教师,以前从没有独立主持过课题。这些老师对于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分阶段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存在困惑又缺乏实际的研究经验,需要教科部门的指导与帮助。因此,教科室除了集中辅导以外,还要一对一指导,既给予老师们的课题研究提出建议,又要加强督促,真正保证课题研究的成效。
1.对42个立项的课题按类别进行分组,以便于以后分小组互相讨论,分小组指导、督促。
2.分阶段定时开展课题研究小结,解决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新的一年,学校教科室力求树观念、找方法,抓重点、促提高,重务实、求突破,真正让老师受益,一如既往为广大教师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